對於已經有孩子或者正計劃要孩子的父母來說,孩子由誰來帶,是頭等大事。
縱觀各大小區,樓下有八九成都是老人追著孩子屁股跑。其中奶奶、姥姥居多,老年人已成為帶娃的主力軍。
可是請老人幫忙帶娃總會產生各種分歧,婆媳矛盾似乎也是媽媽群里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。其他的我們還能鬥智斗勇,但是教寶寶說話這件事情,讓很多爸爸媽媽深感無力。
這不,前兩天有個朋友跟我吐槽,剛開始以為寶寶這些奶聲奶氣的發音很是可愛:
「發福」蝶、小「居」佩奇,大「北」兔……
但是慢慢的,她發現寶寶的「嬰語」里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味道。
普通話中經常蹦出一些她聽不懂的詞(跟著老人學的方言)。
真是頭都大了!畢竟現在社會上都是「說好普通話,方便你我他」的觀念。
這以後去幼兒園可咋整啊,和其他小夥伴溝通會不會被嘲笑?
又不能跟婆婆說,畢竟還指望著人家幫忙帶娃呢。
更何況,說了又怎樣?總不能讓老人家真正地活到老學到老,學好普通話吧。
朋友吐槽完,就溜去接孩子了,龐大的無奈和哀怨留給我自己消化。
我是垃圾桶嗎?
不過,這讓我想到之前網路上一個段子:
奶奶指著麻雀的卡片,教正在認真看卡片的孫子說:「來,跟奶奶念,家巧兒!」
又指著烏龜的卡片,對盯著卡片的寶貝說:「來,繼續念,王八!」
奶奶指著蜻蜓的卡片,對遲疑的寶貝說:「來,跟奶奶念,螞令!」
最後,指著香皂的卡片,對正在懵圈的寶貝說:「來,跟奶奶念,胰子!」
一會兒爺爺進來了,大聲說:「別聽你奶胡咧咧,來爺爺給你讀《十萬個擁呼啥》!」
看完真是哈哈哈,我終於體會到了各地方言的魅力,這種一本正經的講課,真的是誰帶娃誰「說」了算啊!
這也是很多家庭不讓老人帶小孩的一個原因——怕教孩子方言。
對於孩子學方言這件事情,很早就有人討論過,意見也各有不同。
@支持派:這也算一種雙語環境的培養啊,等孩子上學了,自然就改過來了。我們不就是這樣嗎?在家裡說方言,去學校普通話,自由切換也沒什麼影響啊!
@反對派:這得及時糾正啊,不然以後會影響孩子發音的,操著一口鄉普,會讓人笑話的。
01
方言和普通話算是雙語嗎?分情況!
語言學家對於判斷雙語有一個重要的標準,那就是「相互理解性」,即說一種語言的人,對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如何。
我們中國是多民族、多語言、多方言的人口大國。
據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講,我國的56個民族,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交流的語言和地區方言。
也就是說如果兩種語言十分相近,兩人對話都可以聽得懂,那麼它們就是一種語言;如果兩種語言相差很大,它們就是不同語言,屬於類雙語。
打個比方就是「你吃飯了嗎?」福建閩南方言:「汝食罷未?」
反正我是聽不懂的。另外,雙語(或者類雙語的方言)環境可以促進寶寶大腦發育。
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:
說「兩種方言」或者「一種標準語言+一種方言」或者「多種語言」的人,他們的認知發育特點和我們普通意義上說雙語的人是類似的!
也就是說「方言&普通話」的語言環境和「普通話&英語」的雙語環境是一樣的。
約克大學健康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:雙語環境下的嬰兒對於學習新規則和預測目標表現得更好,擁有更好的注意力,對於大腦發育更有好處。
02
當然,很多人還會有疑問:
①老人講方言會導致孩子學說話落後或困難嗎?
方言本無罪。
孩子天生就具有識別不同語言的能力,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時,也能夠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。
TED里,提到了幾個有趣的實驗,驗證了嬰兒具有天才的語言能力:
美國兒科學會認為:
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兩種語言擾亂。
如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兩種語言(甚至更多),特別是經常聽到某兩種語言,他們可以同時學會它們。
近十幾年的研究發現:
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的速度是存在差異的,但是並不會因為多學了一種語言,比如普通話和方言混合,就導致語言發育減緩或滯後。
不過接觸兩種及以上語言確實在娃進入語言敏感期時,有一個略微緩慢的階段。
這是因為,孩子接觸雙語需要一個認知和辨識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,娃的辭彙儲備量不夠,就會出現說話晚、慢等情況;還有可能會將兩種語言摻和在一起。
但是不用太過於操心,這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正常現象。
通過一定時間的觀察、消化、聯想,讓更多的辭彙與大腦產生關聯,孩子就能自然區分兩種語言的不同,並且熟練運用到生活中。
②寶寶說方言會影響以後的社交嗎?
很多媽媽怕娃說著一口方言,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,覺得很low。
其實,可別小看娃根據環境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,他們是會自動切換的。
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,和同學用普通話交流,回到家可以無縫切換方言與老人交流,簡直是行走的轉換器啊。
還有的孩子可以給媽媽翻譯奶奶的方言,看來從小就是個優秀的外交官呢。
03
說完了類雙語,再說說相似語言。
有些地方方言與普通話相似,但口音比較嚴重,可能n、l不分,也可能z、c、s不分。
比如n、l不分:普通話:榴槤牛奶[liú] [lián] [niú] [nǎi]方言:[niú] [nián] [niú] [nǎi]再如z、c、s不分:普通話:這是誰的水[zhè] [shì] [shuí] [de] [shuǐ]方言:[zeì] [sì] [suí] [de] [suǐ]家長就會有所擔心,以後孩子改不過來怎麼辦?
那麼,我們可以這樣做:
① 家中最少有一人堅持說普通話。
華盛頓大學大腦與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主任Professor PatriciaKuhl在TED演講中講到:
每個嬰兒剛生下來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,而這種能力會隨著某種重複特定語言而逐漸減弱。
也就是說,如果某一種語言接觸得多,識別其他語言的能力就會減弱。如果孩子經常接收普通話,那麼方言的接收也會相應變弱。
所以,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用普通話交流,再加上幼兒園也是普通話,那麼孩子是具備識別普通話音素的能力的。
②孩子說方言不要斥責
如果孩子說不上話或者語言環境混亂的時候,父母不要著急指責孩子,甚至責備家裡的老人。
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告訴他標準的發音方式,並且鼓勵孩子多重複幾遍。
所以啦,當爺爺奶奶用方言和寶寶互動時,不用緊張,我們小時候不都是方言熏陶的嘛,但一上學普通話張嘴就來了啊。
而方言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,一種地方特色。
想起大學宿舍的時光,湖北、廣東、四川的室友講電話,真的是一個字都聽不懂,全程處於懵懵的狀態。而我的,可以被全寢室的人聽。
當時真的很想掌握一種方言啊!
你們那兒的方言怎麼說:「你吃飯了嗎?」
我先來:「你們吃咧白?」
各地方言走起來吧!
家裡老人說方言,會影響孩子學說話嗎?
對於已經有孩子或者正計劃要孩子的父母來說,孩子由誰來帶,是頭等大事。
縱觀各大小區,樓下有八九成都是老人追著孩子屁股跑。其中奶奶、姥姥居多,老年人已成為帶娃的主力軍。
可是請老人幫忙帶娃總會產生各種分歧,婆媳矛盾似乎也是媽媽群里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。
其他的我們還能鬥智斗勇,但是教寶寶說話這件事情,讓很多爸爸媽媽深感無力。
這不,前兩天有個朋友跟我吐槽,剛開始以為寶寶這些奶聲奶氣的發音很是可愛:
「發福」蝶、小「居」佩奇,大「北」兔……
但是慢慢的,她發現寶寶的「嬰語」里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味道。
普通話中經常蹦出一些她聽不懂的詞(跟著老人學的方言)。
真是頭都大了!畢竟現在社會上都是「說好普通話,方便你我他」的觀念。
這以後去幼兒園可咋整啊,和其他小夥伴溝通會不會被嘲笑?
又不能跟婆婆說,畢竟還指望著人家幫忙帶娃呢。
更何況,說了又怎樣?總不能讓老人家真正地活到老學到老,學好普通話吧。
朋友吐槽完,就溜去接孩子了,龐大的無奈和哀怨留給我自己消化。
我是垃圾桶嗎?
不過,這讓我想到之前網路上一個段子:
奶奶指著麻雀的卡片,教正在認真看卡片的孫子說:「來,跟奶奶念,家巧兒!」
又指著烏龜的卡片,對盯著卡片的寶貝說:「來,繼續念,王八!」
奶奶指著蜻蜓的卡片,對遲疑的寶貝說:「來,跟奶奶念,螞令!」
最後,指著香皂的卡片,對正在懵圈的寶貝說:「來,跟奶奶念,胰子!」
一會兒爺爺進來了,大聲說:「別聽你奶胡咧咧,來爺爺給你讀《十萬個擁呼啥》!」
看完真是哈哈哈,我終於體會到了各地方言的魅力,這種一本正經的講課,真的是誰帶娃誰「說」了算啊!
這也是很多家庭不讓老人帶小孩的一個原因——怕教孩子方言。
對於孩子學方言這件事情,很早就有人討論過,意見也各有不同。
@支持派:這也算一種雙語環境的培養啊,等孩子上學了,自然就改過來了。我們不就是這樣嗎?在家裡說方言,去學校普通話,自由切換也沒什麼影響啊!
@反對派:這得及時糾正啊,不然以後會影響孩子發音的,操著一口鄉普,會讓人笑話的。
01
方言和普通話算是雙語嗎?
分情況!
語言學家對於判斷雙語有一個重要的標準,那就是「相互理解性」,即說一種語言的人,對另一種語言的理解程度如何。
我們中國是多民族、多語言、多方言的人口大國。
據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講,我國的56個民族,共有80多種彼此不能交流的語言和地區方言。
也就是說如果兩種語言十分相近,兩人對話都可以聽得懂,那麼它們就是一種語言;如果兩種語言相差很大,它們就是不同語言,屬於類雙語。
打個比方就是「你吃飯了嗎?」福建閩南方言:「汝食罷未?」
反正我是聽不懂的。
另外,雙語(或者類雙語的方言)環境可以促進寶寶大腦發育。
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:
說「兩種方言」或者「一種標準語言+一種方言」或者「多種語言」的人,他們的認知發育特點和我們普通意義上說雙語的人是類似的!
也就是說「方言&普通話」的語言環境和「普通話&英語」的雙語環境是一樣的。
約克大學健康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:
雙語環境下的嬰兒對於學習新規則和預測目標表現得更好,擁有更好的注意力,對於大腦發育更有好處。
02
當然,很多人還會有疑問:
①老人講方言會導致孩子學說話落後或困難嗎?
方言本無罪。
孩子天生就具有識別不同語言的能力,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時,也能夠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。
TED里,提到了幾個有趣的實驗,驗證了嬰兒具有天才的語言能力:
美國兒科學會認為:
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兩種語言擾亂。
如果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接觸兩種語言(甚至更多),特別是經常聽到某兩種語言,他們可以同時學會它們。
近十幾年的研究發現:
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的速度是存在差異的,但是並不會因為多學了一種語言,比如普通話和方言混合,就導致語言發育減緩或滯後。
不過接觸兩種及以上語言確實在娃進入語言敏感期時,有一個略微緩慢的階段。
這是因為,孩子接觸雙語需要一個認知和辨識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,娃的辭彙儲備量不夠,就會出現說話晚、慢等情況;還有可能會將兩種語言摻和在一起。
但是不用太過於操心,這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正常現象。
通過一定時間的觀察、消化、聯想,讓更多的辭彙與大腦產生關聯,孩子就能自然區分兩種語言的不同,並且熟練運用到生活中。
②寶寶說方言會影響以後的社交嗎?
很多媽媽怕娃說著一口方言,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,覺得很low。
其實,可別小看娃根據環境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,他們是會自動切換的。
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,和同學用普通話交流,回到家可以無縫切換方言與老人交流,簡直是行走的轉換器啊。
還有的孩子可以給媽媽翻譯奶奶的方言,看來從小就是個優秀的外交官呢。
03
說完了類雙語,再說說相似語言。
有些地方方言與普通話相似,但口音比較嚴重,可能n、l不分,也可能z、c、s不分。
比如n、l不分:
普通話:榴槤牛奶[liú] [lián] [niú] [nǎi]方言:[niú] [nián] [niú] [nǎi]
再如z、c、s不分:
普通話:這是誰的水[zhè] [shì] [shuí] [de] [shuǐ]方言:[zeì] [sì] [suí] [de] [suǐ]
家長就會有所擔心,以後孩子改不過來怎麼辦?
那麼,我們可以這樣做:
① 家中最少有一人堅持說普通話。
華盛頓大學大腦與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主任Professor PatriciaKuhl在TED演講中講到:
每個嬰兒剛生下來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,而這種能力會隨著某種重複特定語言而逐漸減弱。
也就是說,如果某一種語言接觸得多,識別其他語言的能力就會減弱。如果孩子經常接收普通話,那麼方言的接收也會相應變弱。
所以,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用普通話交流,再加上幼兒園也是普通話,那麼孩子是具備識別普通話音素的能力的。
②孩子說方言不要斥責
如果孩子說不上話或者語言環境混亂的時候,父母不要著急指責孩子,甚至責備家裡的老人。
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告訴他標準的發音方式,並且鼓勵孩子多重複幾遍。
所以啦,當爺爺奶奶用方言和寶寶互動時,不用緊張,我們小時候不都是方言熏陶的嘛,但一上學普通話張嘴就來了啊。
而方言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,一種地方特色。
想起大學宿舍的時光,湖北、廣東、四川的室友講電話,真的是一個字都聽不懂,全程處於懵懵的狀態。而我的,可以被全寢室的人聽。
當時真的很想掌握一種方言啊!
你們那兒的方言怎麼說:「你吃飯了嗎?」
我先來:「你們吃咧白?」
各地方言走起來吧!